北京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83.93岁 - 新京报
11月10日,在高质量收官首都“十四五”社会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上,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、预期寿命副主任王建辉表示,2024年,北京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83%和1.35%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儿童诊疗服务。近年来,北京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转移。平远新城等每千户常住居民床位数达到5.09张,比2021年增长14.6%。全市建成了覆盖城乡、农村的院前急救医疗网络,基本实现了每个街道(镇)至少拥有一个急救工作站的目标,缩短了平均急救时间。反应时间少于12分钟。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,北京市加快推进分级诊疗,已建成62个综合性医疗联盟、122个市级专科联盟,建成14个紧凑型医疗集团,逐步形成“纵下横侧”的分级诊疗服务服务。王建辉表示,北京热衷于增加儿科、心理健康等急需医疗服务的供应。 76家二级城市及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设门诊门诊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儿童全方位诊疗服务,162家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,94家开设睡眠门诊。在提高疑难危重疾病诊治能力方面,北京已建立12个国家医疗中心、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量已达23个,几乎占全国的半壁江山。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377个,居全国第一。中西医协同攻坚,对20种疑难病症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,强调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效益。在促进基层服务提质增效方面,北京市已完成9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升级,配备更新医疗设备3万余台/套,推进基层763个专科科室建设,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门诊和中医医生全覆盖,出台长处方清单8类慢性病主治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%以上,村卫生室综合管理率达到70%。在群众关心的就医便利性方面,北京市统一挂号系统不断完善,覆盖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近300家,支持送检检验报告的医疗机构172家,支持医学影像查询的医疗机构250家。与此同时,互联网医疗同步发展。全市已有互联网医院110家,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307家。今年1-9月,北京互联网诊疗人次181.82万人次,比2021年同期增长11倍。北京新生儿免费疾病筛查增至15人次。北京将继续证明人口发展支撑和服务体系,制定和完善方案已成功实施,推动普惠性儿童照护服务体系建设,牵头出台省级照护服务水平和托育政策,保育席位超过4万个。在优化妇幼保健服务方面,北京已建成母婴友好医院81所、儿童保健社区209个,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每年为儿童开展消除艾滋病、梅毒、乙肝母婴传播目标的省份,保障妇女儿童健康。 2024年,北京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83.93岁,居民孕产妇死亡率、婴儿死亡率分别为0.69/10万、1.35‰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在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方面目前,90%以上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有老年医学科,护理人员实现了全方位的医疗服务。全市建成养老中心32个、医院护理中心20个,19个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为康复机构,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。王建辉还指出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群众的“健康守门人”。五年来,北京市允许并鼓励社区卫生机构设立内、外妇儿等专业科室和专科专科。 60%以上和75%以上的城市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和口腔科,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提供儿童检查和治疗服务。推进高血压等16种疾病763个专科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“社区小病”目标。按照“十五五”规划目标,北京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能力,更好发挥“健康守门人”作用,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便捷、高效、较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。新京报记者 耿子业 编辑 张树静 校对 李丽君
上一篇:第25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在北京门特沟开幕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